盲盒经济影响下的年轻人的“盲盒式人生”

来源:太和顾问 作者:太和顾问 日期:2021/11/5

2010年,泡泡玛特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启线下门店,盲盒的概念也开始流行在年轻人中。泡泡玛特在2020年12月香港上市,市值曾一度突破千亿港元。

这样的发展,少不了消费者,尤其是年轻消费者们的鼎力支持,除了潮玩特殊的潮流属性和后期的升值属性,开启盲盒的刺激感更能引发消费者们为之掏钱包。

在一二线城市,各商圈和大型商场基本上都能看到泡泡玛特的线下店,无论何时经过这些店铺,都能看到一些打扮时尚的年轻人和穿着校服的学生站在里面,手上拿着盒子掂量、摇晃。

说实话
我有“赌”的成

盲盒诞生于日本的潮玩,最初名字叫mini figures,流行欧美后也开始被称作blind box,以泡泡玛特为代表,在国内蓬勃发展起来。

就像脱口秀大会里庞博的吐槽,盲盒其实就是80后90后小时候玩的水浒传英雄卡,另一种上当的感觉罢了。

那种挑盲盒时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充满忐忑的动作,付款时的洒脱,还有最终拆盲盒时的刺激……只需要五六十块钱,就可以在10分钟内体验这么多情感,而且最终你还得到了一个玩具,看起来实惠的很。

但是买盲盒这个爱好多少有“赌”的成分,一套盲盒会有10款左右的基本款,另外还有1-2款隐藏款,而在二手市场上,隐藏款的价格可以炒上四五倍的价格。但是有的市场审美认为丑的款式,在二手市场上是可以跌破发行价的。

同样的价格,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和收获,确实有“赌”的成分。对于已经对内卷生活厌倦,向往躺平的年轻人们来说,这种合法合理的“赌”似乎已经是最低成本的情感刺激。

人生嘛
看着来一把就行

相对于在盲盒经济上展现的“赌”的兴趣,年轻人在其他生活方面越来越漫不经心起来,定居城市、找工作、谈恋爱这些看起来很严肃的人生大事,似乎也弥漫着“赌”的成分。

尤其以找工作为例,打开红色社交APP,搜索离职,可以看到大量笔记描述“入职大厂四天,我放弃了。”“刚毕业的我,为什么离开XX”“没过试用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”……

在很多主流媒体表扬,赞赏Z世代的拼搏活泼甚至吃苦精神的同时,同样有一部分Z世代们选择了“随意”。如果问到他们选择一份工作或者一个人的原因,他们大概率会这样回答你。

“试试呗,万一合适呢?”

“先干着,不合适再换吧,懒得折腾了。”

“我现在觉得挺好的,以后再说以后的吧!”

“赌一把呗,干啥没点儿风险呢?”

因为有着“年轻”这一珍贵的本钱,年轻人的“赌”性越发重了起来,再加上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发展,职业的多样性,让大家的选择更丰富了。“赌”也好,“试错”也罢,付出的无非是时间而已,而年轻人手中最多的也就是时间了。

当初没……
有点后悔

而那些年轻时一直试错一直错的人呢,他们后悔吗?他们想回到过去吗?应该是想的。

没有坚持自己赛道的错失红利风口的创业者,被题海淹没于是早日放弃的考研学生,因为一份高title的offer舍弃低薪低职的大厂实习……这些过来人看来不算事儿的事儿,当时就是那么的不可忍受。

在自己可以承担后果和可控的预期范围内去“赌”才是正常的试错,当输和错的结果是自己难以承担的时候,深思熟虑才是最正确的选择。

无论是人生还是职业,有时候,选择比努力更重要。